联系我们:0571-87257060
农文旅融合 | 青田“ 稻鱼共生”的产业经济价值转换
发布:浙江普世文旅农创发展机构 日期:2023-07-28  浏览:292 次

6月底青田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浙江“千万工程”带来乡村巨变》一文中表述: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示范基地。梯田层层,鱼稻相依,多彩体验,让现代大众走近古老农耕文明。

稻鱼共生系统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浙江青田县,保存和传承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世界首个获得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方山核心保护区,位于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又称“中国田鱼第一村”。离县城22公里,开车半个多小时就能抵达,保护区入口赫然立着费孝通的题字——中国田鱼之乡。

在这里,家家户户屋前屋后都在稻田里养鱼。稻田与村庄分布在物种多样的森林中,和天然的山势地形构成了“森林—溪流—梯田—村庄”交错的独特景观,丰富了农田系统多样性,有利于协调农田群落内部的相互关系,更有利于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明初洪武年间的《青田县志》已有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中养之。”

1200多年前,青田先民依山开垦梯田,田面种稻、水体养鱼,反复试养和驯化淡水鱼类,培育出地方特有品种——软鳞味美的稻田田鱼“瓯江彩鲤”。

一田两用、稻鱼双收。稻鱼共生系统之下,独特的山水田园自然景观、高效生态的农业生产,至今仍是当地人的致富源泉。

在“稻鱼共生”系统里,种田基本不施化肥农药,是一种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千年来,青田一直延续着传统,世世代代将它传承下来。

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生虽然种植密度有所下降,产量却能提高15%左右,“‘稻鱼共生’使水稻秆格外壮硕,结的穗也大,田鱼功不可没”。这个共生系统,即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实现系统自身循环,维持了生态平衡。

FAO总干事格拉齐亚诺曾评价:“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协同增效,树立了全球典范!”

以工匠精神坚守生态种养

2017年,青田县直面山区农业发展瓶颈,从体制机制探索着手,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改革创新,成立了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集中打造产业平台。

拢指成拳,品牌集聚效应立现。在农业发展公司的牵头下,种植规划、分配落户、收储营销快马加鞭。特别是推动形成了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等“五统一”的新型山区种植模式。

截至今年6月,青田稻田养鱼产业面积已超5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青田东部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通过示范基地带动以及拓宽销售渠道,“青田稻鱼米”“青田田鱼”不仅摆进超市货柜,而且身价倍增。目前,在淘宝、京东开设直营店铺,入驻盒马鲜生,与全国440多个城市酒店、企业、机关建立供应网络,稻米价格从原来的每公斤4-6元提高到20元以上,并成为首届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指定用米。

这两年,青田先后注册“青田田鱼”“青田稻鱼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设计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标识,打造出了一个响当当的青田稻鱼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市场辨识度。

以鲜活载体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继承这项活化的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积极探索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共生共赢的科学路径。

一方面,青田不仅发起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联盟,编制两轮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十年规划,出台稻鱼共生保护办法,还传承古法育苗技艺,建立田鱼种质资源保护点。同时以创新引领传承和保护,抓住全省数字化改革契机,建立“农遗保”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数字监管系统,植入“一杆农业眼”等监测设备,实现稻鱼共生环境精准智控,让千年农遗绽放新生活力。

另一方面,坚定乡土文化自信,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角度审视稻鱼共生系统的文化价值,坚持活态保护、动态传承、常态弘扬。

2008年,青田鱼灯舞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从青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先后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天安门广场演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等开场演出,赢得了“天下第一鱼”的美誉;眼下,青田正筹建青田鱼灯主题展示馆,在保留传统鱼灯精华的基础上,对鱼灯道具造型、服饰搭配等改良创新。

为讲好农遗中国故事,青田建立了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打造主题公园,举办“稻鱼之恋”文化节,文化节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承载稻鱼文化的标志性活动;常态举办开镰节、丰收节、尝新饭等节庆活动,亲农事、赏民俗、享农乐,村民与游客一起割稻子、打新米、抓田鱼、尝新饭、品田鱼……通过农旅体验活动向世界展示青田的人文历史。

建立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以最新科技、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全面展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和文化精髓,联合中科院编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读本和《小田鱼的好朋友》儿童绘本等,把稻鱼共生知识纳入青田县志,打造稻鱼共生文化传承的各个层级阵地,让农耕文明代代相传。

除此,为了让这项文化遗产成为农民增收来源,青田进一步做强农文旅融合产业,让“农业”“文化”“生态”“旅游”碰撞出新的火花。 

农文旅融合发展 赋予新活力

随着文旅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当地通过发展旅游等,赋予稻鱼共生新的发展活力。加速“农遗+研学”“农遗+体育”“农遗+露营”“农遗+丰收”等主题融合发展。契合七夕节、全民健身日、丰收节等假日节点,精心谋划“全球农遗会、名校侨乡行”“全球农遗会、海派七夕节”等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和体育赛事。以活动吸引人流,拉动文旅消费,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多措并举助力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升级。

2022年以来,青田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等为点位,推出独具当地特色的“农遗探秘之旅”线路,并线上线下联动向游客推介。目前,多条“农遗”路线在携程等平台上线。与此同时,青田还制作系列旅游电子路书,打造“云上游农遗”,随时随地走近青田、了解青田。

百县千碗之青田“乡恋·稻鱼宴”用一桌菜向四方宾客讲述青田稻鱼文化,让食客领略那山、那水、那稻、那鱼。目前,“乡恋·稻鱼宴”已经被列入当地部分民宿、农家乐、星级酒店等的菜单,正在逐步形成青田特色“稻鱼宴”品牌。

近年来围绕“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管理,以稻鱼共生博物园建设为重点,深挖农耕文化,先后建起接待中心、游步道、农耕博物馆、民宿等配套设施,将稻鱼共生这项传统农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实现稻田养鱼“既种丰收也种风景”。

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

如今,在有限的水田资源里,青田借助全市绿色生态发展的东风,建立“生态+、品牌+、互联网+”机制,探索把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转化为产业经济价值,创造出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模式,打通了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

2023年,青田县将深入挖掘农遗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价值,高质量做好农遗大会“后半篇文章”,加快打造提升农遗精品旅游线路,计划启动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公园创建,打造一批农遗主题田园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打造“自然+人文+城乡”全域融合协调的大美农业公园,持续擦亮“稻鱼共生”金字招牌,全方位展示青田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独特姿态。

来源:本文结合浙江新闻网、 丽水网等新闻报道整理编辑。

【免责声明】: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微信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处理,谢谢。

Copyright @ 2024 浙江普世文旅农创发展机构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ICP备1364512493号
留言板

浙江普世文旅农创发展机构

感谢留言 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关闭 发送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