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571-87257060
普世专研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利用(四)
发布:浙江普世文旅农创发展机构 日期:2023-06-01  浏览:874 次

普世导读  PUSHI ARTICLE GUIDE
本文为《文物古迹保护理念和科技保护研究》一书中“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连载的第四篇,在上篇从传承人保护措施及保护模式、非遗活用产业基地方面,介绍了如何加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本文将继续从传统节日、专题展陈型场馆、数字化保护、教育科研体系等方面为大家连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评估,积极探索现代非遗保护传承道路,以期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符合地方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09.保护传统节日,把非遗活动与旅游发展结合
(1)发扬传统节日,恢复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民俗。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庆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支持群众依法举行有益的民俗活动。
▼重点扶持的传统民族节日
(2)活化非遗与旅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与旅游结合,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要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有利于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的旅游价值和级别也不相同,在旅游开发时需要“量体裁衣”,根据它的价值考虑旅游开发模式。
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以及风景名胜区与旅游相结合。
②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与旅游相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使之成为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文化空间,成为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文化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③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旅游相结合。要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按照当地的传统节庆时间、传统场所以传统方式举行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使之成为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节,不能因旅游需要而改变当地的传统习俗,歪曲贬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的附庸。④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旅游结合。在保留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同时,可适当生产文化旅游工艺品,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注入地方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突出旅游工艺品的文化价值,拓展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条。⑤提升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有关部门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以文化为灵魂贯穿旅游的全过程,将廿八都建筑与民俗保护区域、江山市清漾古村落保护区域、江郎山文化保护区域及其周边文化区域等培育成我国著名的文化旅游精品。

(3)非遗+文创+旅游开发模式。

①有形与无形复合到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开发的一个重要依托。

规划将充分结合当地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和古村镇的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示。衢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主要依托江山廿八都古镇、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衢州古城墙、龙游古民居等较有名气的旅游吸引地。展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及艺术审美价值的传统手工艺、雕刻艺术、民俗文化,聘请非遗传承人或民间艺人进行传统艺术展示或表演。

②文创方法促使商品旅游开发。

旅游与购物总是相伴而行的,旅游购物不但能增加旅游气氛,也可获得经济收入,旅游商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实用性、纪念性和公益性等特点。

在衢州旅游发展中,建议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商品系列,突出精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以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素材,开发富有文化韵味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③虚拟现实场景舞台剧活化。

实景舞台剧依托自然山水为演出的舞台背景,融入自然和人文两个要素。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表演,运用这种开发模式可以将戏剧(西安高腔、江山婺剧、茶灯戏、目连戏、徽戏)、歌舞(常山喝彩歌谣、龙舞、跳竹马)等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成符合舞台表演的形式,然后以人的表演活动而活化,这也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最具创意的一种模式。

10.建设专题展陈型场馆

衢州现有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针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和特点,建设以保护全国、全省有较高知名度非遗项目为主的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建立衢州市有地域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立突出项目的专题馆(现有中国儒学馆、邵永丰麻饼手工技艺博物馆,可增加围棋文化馆、古民居建造艺术博物馆等等)。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快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衢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教育科研体系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非遗”课题研究工作。与高校合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高级人才培养。

在全市各中、小学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课程”、校园展览、讲座等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普及工作。

以社区为单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课堂”,通过讲座、小型展览、动手做等形式,在市民中进行“非遗”传承和保护知识的普及。

(1)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

(2)建设数字网络。

(3)开设专题、专栏走进媒体。

(4)搭建传播平台。

(5)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

(6)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出版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也是文化保护的核心内容。应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并融合保护,联动发展。

此案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初探,还有很多不足和缺失。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学者,希望以发展的视角看待成长中的保护进步。保护工作核心在于方法,在于态度,在于正确的持之以恒。

本文完结

(作者:胡彦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抄袭或转载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Copyright @ 2024 浙江普世文旅农创发展机构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ICP备1364512493号
留言板

浙江普世文旅农创发展机构

感谢留言 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关闭 发送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