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571-87257060
文化遗留空间再造利用,激活地方魅力
发布:浙江普世文旅农创发展机构 日期:2023-07-28  浏览:263 次
一位城市学家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牌坊、院落、街道、老民居等文化遗产和文化遗留空间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遗留下来的老物件和生产生活旧址,都是时间和故事的载体。也就是文化的有形标志物,值得保护利用的文化财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更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城市才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和文化遗留空间,有利于激活地方活力、塑造地方品牌、增加地方魅力。

从局部到整体:激活地方生命体
城市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需要不断更新。可城市更新又面临着诸多悖论,比如大拆大建和不当的整治更新会导致老城风貌消失;若将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街区封存固化,又会使其失去活力和使用价值。保护文化遗产既不能进行大规模改造,也不能将文化遗产封存固化,而应采取一种渐进的、由点及面的城市更新方式。具体而言,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巧妙创意原则,在保护城市整体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老城进行必要的小尺度提升性改造,针对基础设施进行活态化改造,针对内部空间进行美学创意化、现代功能性改造。按照“点(文化遗产建筑)、线(历史文化街区)、面(活态城市空间)”的顺序进行更新。

从静态到活态:实现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的融合
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变化有三种倾向:一是将历史街区的老建筑推倒,重建数量可观的高楼大厦,其后果是城市原有风貌被改变,古都文化氛围丧失;二是历史街区居民私建私搭,造成房屋极度密集、商业氛围过于浓厚、人口密度过大、绿地和休憩空间被挤压;三是对历史文化城区的重塑并未充分考虑器物、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采取了“静态保护”的方法将其简单地封存起来,造成文化遗产与市民生活割裂。我们认为,对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应重点考虑四个基本维度:提升区域功能的经济维度、关注百姓生活的社会维度、保存历史文脉的文化维度、注重地方特色的形态维度。

文化是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尤其要注意的因素。城市更新改造时,“被保留”的文化不应仅仅作为一种静态化修辞的“建筑”而存在。如很多古街的商业化改造,以建筑符号为载体的文化得以保留,但房屋的使用者由居民变为商家,原有的社区文化被切断,居民与游客、居民与商家间的社会融合问题凸显出来,文化被异化为空心的符号,成为炫耀性消费过程中的装饰品。
要想让文化遗产成为活的文化,不能对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必须依托人进行活态传承,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然传承。比如,可以在保护区(文化核心区域)内搭建实验性的舞台化互动与活动空间,以“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的方式,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也可以对特定的文化空间进行微改造,如增设社区美术馆、艺术画廊、创意书店、生态绿地等,以实现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与百姓生活的活态融合。

从存量到流量:推进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功能融合、美学再造
活化利用文化遗产就要通过文化遗产增加社会互动、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建构新的传播模式。把文旅农融合商业化沉淀在文化遗留空间,使其再生再造!是普世机构一直研究的主要方向。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塑造乡土中国旅游体验地,梳理文化遗产的价值谱系,利用创意化美学设计,融入农文旅商等功能性,利用新媒介的传播优势阐释文化遗产的符号所指和意涵。随着多媒体、互联网、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运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将得到空前增强。可结合文化遗产虚拟与现实交互的现代科技以及文化遗产的数据化和物联网化。
通过产业融合,空间美学再造,找到适合当代生产生活发展的价值转译方式,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产生社会效益,还具有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效益,更能提升城市的魅力和社会影响力。
Copyright @ 2024 浙江普世文旅农创发展机构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ICP备1364512493号
留言板

浙江普世文旅农创发展机构

感谢留言 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关闭 发送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