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上存留的要素包括树木、山石、水系等自然存在物,也包括使用过的废旧材料、基石、墙基、围墙等人工遗存,建筑介入场地不是粗暴的抹去重写,保留这些原生要素,是对场地记忆的延续传统材料的真实呈现。自然材料或取自当地乡村的废弃物、老物件进行改造利用,给人以乡土面貌的回归之感,同时也节省了成本,营造出空间的乡村调性。自然材料归于此地,承载了时间,承载了此地的记忆,乡村建筑的在地设计应该适当保留传统建筑材料中有特色并符合现代建筑审美的材料,就地取材、废物利用,满足人们此时此地的建造需求,营造出符合工艺美学的随性就势的人居氛围,提升乡村旅游品牌调性。
乡村美学空间要以展现“乡愁”为核心,以展现乡土特色为主。深入挖掘当地的乡土特色,保留原有院落的空间肌理和体量,亲近自然、融合自然,展现不同乡村的个性空间,对乡村空间元素进行最大程度的乡土风情展现。同时,将艺术巧妙融入乡土间,展现自然材料的美学形式,粗放对精致,营造有质感、有温度、有灵魂的乡村美学空间,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实现功能共享、情感共融,在留住乡村文脉、唤醒村民记忆的同时,也让游客透过这些美学空间来感受乡村别样的地域风情,打动久居围城的人群向往自然和闲适的心态。
现在很多传统乡村建筑其中一部分功能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属于时间痕迹下的闲置构筑物,闲置的这些建筑需要重新利用起来,使它的功能发生转换,适应现代功能需求,就需要用现代材料快速建造出反差空间。比如有些原来是住房、民居的,现在可以把它开发成民宿;有些原来是生产、辅助用房,现在可以把它变成工坊、文创空间、咖啡店;有些原来是公共的祠堂,现在可以把它变成图书馆等。
要让乡村建筑产生新的功能,功能转化是核心价值。比如过剩闲置的乡土民居,可以局部改造它的形式,让它的形式进行重构,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融进民俗酒吧、茶吧等元素,打造成运营休闲业态的商业空间,使其具有独特的创意和古朴的环境氛围。
房前屋后,随行就势,在形式美学的架构下,乡土的价值关系是立体、且多层面的,可以让更多人喜欢和使用。比如一般村落中都有大量住宅的附属院落,用作庭园、花圃甚至菜地,常常对外开敞,构成建筑跟街道之间的过渡。在相应设计或提升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其自然面貌,考虑围墙、栏杆的尺度、材料,选用乡土植物,适当增加实用美观的设施小品,维持乡村景观的自然美、生态美、和谐美以及与环境融合美。
特种环境下的风貌美学是在尊重在地特征基础之上,点缀出来的主题美学生成,是具有目的导向和美学思考下的设计作品。天然的加以专业的高度,并非凭空设计构想,亦不是一个人的创作。其中,“在地”并不是说构筑物要附庸于某一地域的特色或者符号,而是强调建筑要因建筑所在地的具体特殊环境而存在。比如用皮子做的蒙古包,取材便利,也便于游牧民族的迁徙;海边用石头垒砌的房子,能够抵御海风、台风等影响;干栏式建筑,能够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等。
在一个常规画场景中,若提质聚焦或门户节点,可以用现代工艺制造的便利,补充视觉之外的:声、动、光、意向、功能性等设计创造。基地成为背景,对比效果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针对现有难以改造的弱点问题,可利用巧妙设计焦点转移等方式变弱点为优点特色。
浙江普世文旅农创发展机构
0571-87257060/15669000966
发送